自动化专业围绕“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要求,坚持以员工为本,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培养能够在自动化相关领域从事系统分析、设计、开发与管理工作,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专业历年来面向全国一本招生,从1979年开始招收本科生,累计为社会输送自动化本科毕业生3000余人,目前在校本科生600余名。2016年、2019年两次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9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图1.自动化专业于2016年、2019年分别通过工程教育认证
本专业现有全职教师51人,其中专任教师42人,实验教师9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4人,副高级职称15人,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的69.0%。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7人,占专任教师的88.1%。45岁以下的教师38人,占全职教师的90.0%。12位专任教师具有国外进修的经历,21位专任教师具有企业工作经历,80%以上的教师具有承担企业横向项目或为企业提供工业咨询等服务的工程实践经历。
图2.教育部自动化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段斌教授
此外,为提高员工的实践和工程能力,专业从企业、科研院所聘请高级工程技术人员30余名作为兼职教师,参与本科课程教学、培养方案修订、专业实习、毕业设计指导、创新训练指导等教学工作。
图3.企业和行业专家参与指导历届培养方案修订
专业依托控制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两个一级学术学位硕士点和电子信息(控制工程)、能源动力两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加强建设,建有湖南国家应用数学中心,与湖南大学共同建设“机器人视觉感知与控制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拥有“多能协同控制技术”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风电装备与电能变换”湖南省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智能制造”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北斗导航信息安全与对抗技术”湖南省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电机与控制实验中心”和“电工电子技术实验中心”等教学科研平台。
图4.专业建有国家应用数学中心等教学科研平台
专业注重员工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了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平台,如老员工志愿服务活动、暑期“三下乡”、企业交流见习、社区工作、课外科技文化活动以及社团活动等,引导员工走出校门,深入社会,奉献力量,实现价值。近四年自动化专业有近900余人次员工参加了各类社会实践活动。2017-2020年,自动化专业员工获批国家级、省级和校级老员工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近50项,参与项目的员工100余人,参与率达专业在校员工总人数的25%。参与各种竞赛近400人次,在各类科技竞赛中共获得国家级奖项100余人次,赛区级奖项近200人次,省级奖项100余人次。专平均每年考研录取
率约35%,一次性就业率超过95%。
图5.员工参与历届智能汽车竞赛等学科赛事
本专业培养从事工业装置及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运行和研究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要求掌握电工电子、自动控制、信息处理和自动检测方面的基本理论,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研究、调试、设计和运行的方法和技能,并以电气技术、电子技术、微型计算机为主要技术手段,实现生产设备和生产过程的电气化、自动化以及供配电要求。本专业的员工主要学习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控制理论、信息处理、系统工程、自动检测与仪表、计算机技术与应用和网络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员工将受到较好的工程实践基本训练,具有系统分析、设计、开发与研究的基本能力。
培养在控制理论及应用、检测与仪表、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信息处理等方面的工程设计、技术研发、系统运行管理与维护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要求员工掌握电工电子、自动控制、信息处理和自动检测技能,熟悉自动控制系统的研究、调试、设计和运行方法,并以电气、电子、计算机为主要技术手段,实现生产设备和生产过程的电气化、自动化以及运行优化要求。毕业后适合到各类信息产业公司、电气公司、电力系统、高等院校、研究所等部门从事相关的科技开发、应用研究、系统运筹管理及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工作。
主要课程:电路理论、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控制理论综合、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智能控制(双语)、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运动控制系统、过程控制系统、电气控制与PLC、电力电子技术、机器人基础、图像处理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机器视觉原理等。
自动化专业以控制理论、系统理论、信息理论为理论基础,以电子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为控制对象提供解决手段,以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虚拟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将计算机软件与硬件相结合、控制理论与应用技术相结合,工业过程控制与运动控制相结合,以工业自动化、过程自动化、电气自动化为特色的宽领域专业。注重加强员工在工业过程控制、运动控制领域的控制理论、控制方法与技术方面的教学与训练,并适当强化员工在计算机及网络、电子信息管理等方面实际开发能力的培养。本专业开设于1979年,历史悠久,在专业方向与主要内容上,始终抓住了国家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中最主要的发展问题,伴随国家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及时作不断的调整,走“跨行业”的专业发展之路;在专业培养的目标上,逐步拓宽专业口径,发展到目前宽口径的“通才”。结合实践实训基地优势,培养具有良好工程背景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